评测 | 专访 | 资讯

阅读体育故事,感悟体育魅力,培养体育精神

chenyibing.jpg

陈一冰,中国男子体操队前队长、世界冠军、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个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副研究员。在首次奥运之旅(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就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并因在吊环项目上极佳的表现,被誉为“吊环王”。

良好的运动天赋、出色的心理素质、稳定的现场发挥,让陈一冰在体操世界大赛中屡创佳绩。24 年的体操生涯中,他几乎横扫所有重大赛事的金牌,截至2013 年退役时, 共获得了29 项冠军头衔。同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

2015年9月17日陈一冰正式升级为奶爸,他向媒体表示一定会对女儿进行体育教育。2015 年创立“型动体育”,立志“更好地为服务全民体育多做实事”。


Q1:小时候是怎么走上体育这条路的?是父母的选择还是自己的意愿? 

A:是父母帮我做的决定,我小时候身体很不好,总会生病。可能是早产的原因,我未满7个月就出生了,然后在保育箱里呆了两个多月。5岁的时候,父母想让我多运动强健体魄,于是把我送到了体操馆学习体操。 


Q2:很多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你,看你早年的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是否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A: 从1989年到1994年,我一直在天津业余体操队进行训练,那个时候经常在国家级的体操比赛中崭露头角。1994年底进入天津专业体操队,一直到2000年的这6年中,我练了很多很多,但屡次因为没有好的比赛成绩而陷入自卑与痛苦中,同时伤病困扰、自身对各种新动作新要求新规则以及来自对手的压力而产生的恐惧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过多次厌倦情绪,甚至想过放弃体操。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更多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体操训练是一项非常磨练意志的运动。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想清楚不该放弃,毕竟经历了十多年非常艰苦、系统的训练,依然想坚持下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证明自己。 


Q3:08年北京奥运会是你第一次的奥运之旅,当时的那枚金牌看起来你拿的很轻松,你场上的表现也很镇定,是怎么做到让自己有这种“大将之风”的? 

A: 从2005年开始,凭借自身的不断努力,依靠实力逐渐在世界赛场崭露头角,连续包揽所有团体冠军及吊环冠军,顺利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团主力阵容,和当年曾经仰望的前辈李小鹏、杨威们并肩作战。所谓“大将之风”无外乎就是实力的体现,唯有坚持不懈、刻苦训练,不断挑战自己并战胜自己。 


Q4:你觉得在你拿到的这么多金牌中,哪一枚最让你印象深刻? 

A: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那枚吊环银牌。我对得起自己这些年的努力,我自己做得很好,但其他东西我控制不了。没有拿到这枚金牌,我不遗憾,赢得起也输得起,重要的是学会了荣辱不惊。 


Q5: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很多人知道了你,但可能更多的人喜爱上了你是因为12年的伦敦奥运会。虽然那次没有拿到那个吊环单项的冠军,但我们都知道冠军就应该是你的。当时,在你面对那次不公正的打分时,你在想什么?又是怎么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保持微笑的? 

A: 当比分宣布时,我有点懵了,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我在自己心里问自己“这就比完了么?这就是我最后一届奥运会?”我开始反复思考自己,我发挥的好不好?我是不是在这四年里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我是否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发挥到了自己的极致?答案都是确定的。我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我没有辜负所有认可我、支持我的人。但结局如此,作为一名中国运动员,我要接受这个结果。于是我祝福巴西选手夺金,是因为我尊重他,也是尊重我自己,尊重我这么多年来的付出,尊重每一位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运动员,尊重作为一名中国运动员应该有的风度。 


关于退役

Q1:伦敦奥运会之后不久,你选择了退役,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做出了退役的决定? 

A:作为国家级运动员,诠释体育精神的同时,也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使命,因此考虑到年龄及伤病所带来的局限,同时希望给同队年轻队员更多大赛的上场机会,我选择了退役。 


Q2:28、9岁的年龄,对普通人来说,应该是事业上的上升期,但你却选择换种方式来生活,当时会不会感觉到很迷茫?或者说在选择退役的时候,你想好了以后要干什么了吗? 

A: 在退役后并没有经历迷茫期,虽然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多年相处的队友们让我很不舍,但我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首先是回到北京师范大学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继而留在北师大担任老师,而后又在一次出国访问时邂逅了自己的另一半。2015年,当互联网创业大潮席卷中国时,我选择加入创业大军,成为一名“创客”。 


Q3: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会觉得运动员因为一直接受的是体育方面的训练,缺少了像普通人经历的那样全面的教育,因而在退役后,在就业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你是怎么看的?或者说,你面临过同样的困境吗? 

A: 我创立的是互联网+体育类型的公司,从事的活动都是关于体育关于运动的,正所谓跨界不跨行。当然我刚开始管理企业的时候也面临许多困难,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即便是这样,撑过半年多后我便完全适应了。这样强的适应能力,正是体育带给我的,所以我才会说要去面对和理解困难。同样我虽然看上去是转型做企业,但我扎根在体育,20多年的运动生涯使我对体育市场的洞察力远超常人。无论是我亲自参与过的竞技体育,还是对体育行业的分析,我相信自己有一流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虽然现在体育产业正处于热点状态,包括资本热,我有跟很多投资人聊项目,谈投资,但到最后才发现不是所有人的资本都很懂体育的。所以,我作为一个体育人,做体育的事,现在来讲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起码我对于市场的几次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 


Q4:为什么会选择创办“型动体育”?是一直以来的想法,还是有了什么契机? 

A: 因为我看到了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于我来说,我创立型动体育的初衷是想帮助更多体育从业者,尤其是退役运动员,我想真真正正做些事。比起在体制范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和预见自己的未来,创业过程中对于未来的不定数,更让我觉得有挑战性,我很乐于尝试这种挑战。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争取,来亲力亲为地做我自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获得社会经验和人脉积累,这对我本身来讲也是一种更好的成长。坚持放慢脚步,把方向选对,把路走稳、走远。我做的是件长远的事情,所以现在要平稳心态,冷静的分析行业前景,坚定自己的决定并为之付出实践。我一直在为自己期待的那个未来而努力,尽管这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但我很开心能看到自己和公司每天都在一点点进步。对于目前的创业项目不敢说未来一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过程很重要,每一步都要有所收获。因为这个市场在全民体育的爆发年代,在未来的体育市场,一定会缺少有专业性、有技能性的专业人才。而对于这两种人才,型动体育是需要去把关的。虽然经营可能不是我最熟悉的领域,但是我觉得自己和当运动员时没什么区别,依然是在不断追求着梦想。 


Q5:在你的运动生涯中,拿到过很多次冠军,可以说已经走到了顶峰。而退役后重新创业,不可避免的又会经历一个重新奋斗的过程,甚至可能不会像以前一样总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样的经历会让你觉得有落差吗? 

A:人生不可能一直处在一个高峰,也不能拿作为奥运冠军的经历来衡量生活的所有高度,如果以这个当作评判标准的话,在体育职业生涯中奥运冠军就是最高的荣耀了,那经商就必须成为比尔·盖茨吗?这是不切实际的,这种追求也是非常累的,所以我在这方面的心态非常好。 


关于出书

Q1:从运动员到作家,是一次很大的跨越。为什么会考虑出版书籍?是因为平时也很喜欢写作吗? 

A:我一直都有用文字记录心得的习惯,时间一长便有了较多的积累,我希望将我在体育方面的心得通过文字的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体育爱好者特别是孩子们,让他们对体育有更全面和深刻的领悟,这一点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不谋而合,因此出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Q2:你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的经历,对你出书有影响吗? 为什么不出自传而是给青少年写一套书? 

A: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是体育心理学,现任北师大教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体育培训方向研究的工作,任教过程中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一直有关注。我认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代表着中国的希望,如果每个青少年都能本着奥运精神去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那么我们全民素质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而现在的社会,家长普遍存在忽视体育教育重要性的问题。因此作为体育学院的教师,我希望为改善中国体育教育现状做一些事情。 


Q3:书中的素材是来自于你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吗?书中的事例是教练日常的教诲多一些还是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多一些? 

A:这套丛书的大部分创作素材都是源于我的运动员生涯,因为在我24年的体操生涯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运动员,参加过各种比赛,体育精神已经根植于我的脑海中。书中的思想看法既有教练的日常教诲对我的影响,也有平时学习理论书籍的总结,我觉得很难分清究竟哪方面更多,教练的教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书本上的知识又将这些教诲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从而更加深刻。 


Q4:为什么你会给这四套书定了“团结”“友谊”“宽容”“竞争”这四个主题? 

A:这些年来,我一直为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展现出的精神感动着,也一直想在这方面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恰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让我把这种精神得以传播出去。在“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最初我就是以这四个主题去构思这套丛书的。 


Q5: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没有思路的情况吗?是怎么克服的? 

A:在写作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没有思路的情况,大多出现在如何去选择合适的人物推荐给青少年读者这个问题上,通过与出版社策划老师的沟通以及向教育专家的请教,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是本书人物的主要特质,我希望能给青少年更多正能量的内容。 


Q6:以后还会继续写书吗?如果写会写什么书? 

A:今后会参与更多关于体育产业从书的编写工作,同时我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副研究员,未来会继续写一些探讨校园体育教育方面的书籍,希望通过这些书籍向青少年们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并实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的精神。如何让儿童教育与体育精神完美融合,会是我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


内容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少分社“神秘岛”提供